安徽,阜阳,古称颍州。这里满是淮河文化记忆,名人辈出,是甘罗、管仲、鲍叔牙的故里。在这片承载许久历史人文记忆的土地上,一起来看看阜阳千年古镇古村落,盘点出阜阳最值得去的10大古镇。
1、颍上县慎城古镇
镇上管仲老街最为出名与美好。集南北建筑于一体,又兼有古今风貌,显得既粗犷又婉约,既古朴又现代,已是颍上县对外的一张名片。
2、界首市光武古镇
阜阳市的界首市光武镇是一座悠久的文明古镇,在东汉以前叫赵路口,因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,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和民间传说,镇因汉室苗裔建光武庙祭祀而得名,是全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。据历史记载,光武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,在划此沟为界。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,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,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。
1932年西北军冯玉祥部曾驻扎光武庙,协同光武人民修街道。抗战时期,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,未受日军侵犯,上海、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,一度人口剧增,商贾云集,贸易兴旺,有“小上海”之美誉。
3、临泉县长官古镇
4、太和县倪邱古镇
倪邱镇(当地人称“骨堆集”,因倪宽墓在此之故)地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部,105国道纵贯南北,黑茨河横穿东西,倪邱集遗址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唯一保存的历史文化遗址。
据文物部门考证,该遗址属大汶口时期文化,曾发掘有石斧骨针陶器青铜器等大量文物,其中以1952年出土的青铜麒麟灯和1984年发现的唐代瑞兽鵉鸟镜最为著名。遗址上建有倪公祠、经锄楼、课最堂等古代建筑。其中一株明朝的古柏己历经400余年的世事沧桑。
5、阜南县焦陂古镇
因陂塘两岸广种花椒、茱萸等麻辣佐料;被广泛唤作椒陂塘,焦邑城也称椒邑城。伍举于城东挖掘通商渠,以便大船通往淮河。唐永徽年间,颍州刺史柳宝积,率民于焦陂镇北广修椒坡塘,引润河水溉田200倾。五代时通商渠易名清河。北宋时成为汝阴十大镇之首。民国时期为阜阳县三区所在地。1954年设焦陂乡,1958年成立公社,1984年改乡,1992年建镇。
6、颍上县新集古镇
新集镇起原于公元245年,三国北魏,曹操伐吴时淝水之战和赤壁大战时,曹操派部将夏侯淳运粮到此,是沙颍河扚洄水窝子正好停船向岸上堆放粮食,曹操命名为千仑湾,为确保军粮的安全,从腰楼到姚湾修筑了长达6公里的沿河大堤,当地群众就依水兴市叫小兴集、继而大兴集。
到公元1626年明崇祯六年,定为永兴集,1951年划行政区时,把永兴集和六十铺合并为新六区为丁简便,把永兴集简称为新集镇。
7、界首市大黄古镇
界首市大黄镇位于安徽省西北部,毗邻河南省。东邻中国最大的塑料绳批发市场,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紧邻出道口,收费站、服务区均座落于此,交通便捷,区位优势十分明显。全镇面积38平方公里,人口近40000人。
8、界首市田营古镇
田营镇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文化底蕴深厚,由于处黄淮平原,宋代以来,黄河多次南泛夺淮,在此地淤积了大量粘性较高的沙淤土,为制陶业提供了上好的原材料。明代以后,外来移民与本地遗民相互融合,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刻花彩陶艺术。
田营镇刻花彩陶,始于隋唐时期,最早发现于唐代民窑遗址,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,沙颖河沿岸的卢窑、朱窑、沈张窑、计窑、盆张窑、魏窑等一带古窑址群落是当时的陶器工艺发源地。
9、临泉县杨桥古镇
10、临泉县艾亭古镇
据介绍,宋朝时期的洪河运输非常通畅,同时艾亭又是陆路交通的要道,有官道从此经过,这里自然而然成了周围百里的物资集散地。朝廷在此处设立驿站,艾亭发展很快,集市也很大。而淮河流域各地的货品成船成船地运来,艾亭曾经繁荣几百年。